6月8日世界海洋日之际,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全球海床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Global Subseafloor Ecosystem and Sustainability, 简称GSES)”启动仪式暨首次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上海交大海洋学院院长周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冒巍巍、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肖湘,GSES科学家团队核心成员、首席科学顾问、顾问委员会委员及工作组成员等出席本次会议。
启动仪式上,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风平教授详细介绍了该计划的全球战略框架,并为GSES首席科学顾问和顾问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证书。她强调,该计划不仅是一项科研项目,更是全球性的合作平台,旨在促进各国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GSES计划将建立起一个开放共享的科研资源库,推动全球海洋科研事业的协同发展。
GSES计划科学家团队核心成员Mohamed Hatha Abdulla 教授分享了GSES在印度的进展,其团队将重点参与阿拉伯海沉积微生物采样与碳循环建模。他表示,GSES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深度参与国际科研的平台,通过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期待共同解锁深海碳汇的关键密码。
报告环节,张召儒教授介绍了刚刚结束的聚焦南极边缘海秋季暗生态系统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赵维殳副研究员介绍了2025年3-5月参加的东南印度洋深渊载人航次;曾湘研究员探讨了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保护策略;林新华副主任展示了交大"思源一号"超级计算机与AI计算集群,其千张GPU算力平台将为深海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撑;张国庆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基于MASHyDE标准,建立NODE多组学数据提交平台,通过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实现了水圈多组学数据的标准化元数据集成管理;王敏晓研究员介绍海水-沉积物界面微生物的双重能量代谢机制;庄光超教授分享了瓜伊马斯盆地热液区沉积物中微生物对甲烷转化的关键作用;徐向欣副教授解读《生物多样性公约》(BBNJ)对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监管机制的影响,建议GSES未来更多关注国际海洋法,为法律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和建议。横跨生态、地质、海洋技术、人工智能、法律等不同领域的工作组成员专题报告,为GSES计划发展贡献了多元化的专业力量。
与会专家围绕技术突破、数据共享与政策协同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通过构建"空-海-底-岩"立体观测网络系统性升级深海动态感知体系;同时推动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体系,促进数据共享与科研协作,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周集中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海床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的“碳保险柜”,其保护与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缓冲作用,GSES计划通过全球科研协作,将为蓝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导的国际科学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全球海洋科研协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信息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供稿 | GSES办公室 编辑 | 谢安琪 | 海洋知圈编排。